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药品大全
    • 本草纲目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酒方大全
    • 验方大全
    • 民间偏方

    中草药搜索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中草药:

    草药-柳枝

    柳枝
    (《本草拾遗》)

    【异名】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

    【植物形态】垂柳,又名:小杨(《说文》),杨柳(《本草拾遗》),青丝柳(《本草求原》),线柳、吊柳(《草木便方》),水柳、清明柳。
    落叶乔木,高10~12米。有长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无毛,幼时微有毛。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9~1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赛荑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总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2厘米,雌花序长达5厘米;苞片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有2腺体,雄蕊2,分离,基部具长柔毛;雌花有一腺体,子房无毛,无柄,花柱极短,柱头2裂。蒴果长3~4毫米,带绿褐色,成熟后2裂。种子有绵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水边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及须根(柳根)、枝和根的韧皮(柳白皮)、叶(柳叶)、花(柳花),具毛的种子(柳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木质部含水杨甙。

    【药理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图说》:"气味苦辛。"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

    【功用主治】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选方】①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汤饮之。(《肘后方》)

    ②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济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纲目拾遗》)

    ④治黄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外台》)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⑥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独行方》)

    ⑦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摘元方》)

    ⑧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婉僧坦集验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

    ⑩治牙齿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古今录验方》)

    ⑾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汤)

    【临床应用】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柳枝制成糖浆,每100毫升含鲜生药6两;服后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加入适量麦芽(每100毫升1两)。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40例,其中31例心绞痛患者,服药后消失14例,减轻13例,无变化4例;心悸、胸闷,气急、头痛、肢麻等症,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症状改善时间短者2天,长者8周。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睡眠改善。24例伴有高血压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心电图35例复查结果,有改善者15例,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疗效似较好。胆甾醇的升降,据38例分析,无明显影响。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药后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现象,1~2周内自行消失。少数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个别出现皮肤青紫现象。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在1~2周内即消失。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对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据82例观察,用药后近期控制34例,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服药后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转。仅个别患者因服药过显产生腹泻、腹痛反应,但为时较短,不需处理可白行消失。用法:柳枝4两,切碎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带叶的柳树枝2两(干品1两),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两次分服。治疗急性肝炎(黄疸型为主)253例,有效率为96.3%,平均用药28.5天。主要症状消失时间:食欲不振3.7天,恶心呕吐2.7天,腹胀7天。大部分服药后上腹堵闷胀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症状也随之缓解,尿色变浅,尿量增加。

    用鲜柳枝和枫杨树枝各10斤,制成注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注4毫升(小儿减半);另用柳叶、枫杨叶各1.5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注2次,每次3毫升(小儿减半)。前者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黄疸、改善中毒症状;后者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亦可每日取柳枝、枫杨枝各3两,柳叶、枫杨叶各1.5两,制成煎剂两次分服。临床以注射剂共治218例,达临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疗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药)者10例(占4.6%)。实践证明,发病时间越短(1个月内),治愈率越高。用药后奏效较快:黄疸退净在3~12天者占74.8%;麝浊、麝絮试验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转氨酶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3~7天基本消失。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肝功能异常,则无效果。

    用带叶鲜嫩柳枝2两或杨、柳树枝各2两(鲜品),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亦有预防作用。

    ④治疗烧烫伤
    取新鲜柳树枝烧成炭(不可烧成灰)研细末,过筛,用香油调成稀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不包扎。换药时不必擦去前药,任其自行脱痂。上药后约3~4小时创面渐干,结成焦痂,随着出现疼痛。此时可在药痴上涂以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应用3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效果良好,经3~14天痊愈。

    免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6-2011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删除!
    三九中医药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17s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