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药品大全
    • 本草纲目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酒方大全
    • 验方大全
    • 民间偏方

    中草药搜索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中草药:

    草药-木耳

    木耳
    (《本经》)

    【异名】树鸡(《韩昌黎集》),黑木耳(《圣惠方》),木?(《证类本草》),木枞、木蛾(《纲目》),云耳(《药性切用》),耳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

    【植物形态】木耳
    子实体形如人耳,径约10厘米.内面呈暗褐色,平滑;外面淡褐色,密生柔软的短毛。湿润时呈胶质,干燥时带革质。不同大小的子实体簇生一丛,上表面子实层中的担子埋于胶质中,担子分隔,通常由4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有1孢子梗伸出,孢子梗顶端各生1担孢子。
    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可人工栽培。分布四川、福建、江苏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的木耳呈不规则的块片,多卷缩,表面平滑,黑褐色或紫褐色;底面色较淡。质脆易折断,以水浸泡则膨胀,色泽转淡,呈棕褐色,柔润而微透明,表面有滑润的粘液。气微香。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泥沙等杂质者为佳。
    产于四川、福建等地。

    【性味】甘,平。

    ①《药性论》:"平。"

    ②孟诜:"寒,无毒。"

    ③《饮膳正要》:"苦,寒,有毒。"

    ④《纲目》:"甘,平,有小毒。"

    ⑤《本草求原》:"甘,温,小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凉血,止血。治肠风,血痢,血淋,崩漏,痔疮。

    ①孟诜:"利五脏,宣肠胃气拥毒气。"

    ②《日用本草》:"治肠癖下血,又凉血。"

    ③《纲目》:"治痔。"

    ④《药性切用》:"润燥利肠。"

    ⑤《随息居饮食谱》:"补气耐饥,活血,治跌仆伤。凡崩淋血痢,痔患肠风,常食可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研末服。

    【宜忌】《药性切用》:"大便不实者忌。"

    【选方】①治新久泄利: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日二。(《御药院方》)

    ②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疴痛,心神麻闷:黑木耳一两,水二大盏,煮木耳令熟,先以盐、醋食木耳尽,后服其汁,日二服。(《圣惠方》)

    ③治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见烟,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头发灰三分,共二钱四分,好酒调服出汗。(《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眼流冷泪: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为末。每服二钱。以清米泔煎服。(《惠济方》)

    ⑤治一切牙痛:木耳、荆芥等分。煎汤漱之,痛止为度。(《海上方》)

    【临床应用】用于创面肉芽过剩
    取平柔、肥厚而无缺损的木耳,用温开水浸透涨大后,酒精消毒。伤口周围及肉芽用盐水清洗消毒后,将木耳平贴于肉芽上,纱布包扎,3~4天拆开观察1次。治疗2例,均于3天后痊愈。木耳疏松易收缩,吸水性强,能将肉芽中的水份大量吸收,使肉芽开始干萎;加之木耳干燥后,收缩皱凸,给与肉芽均匀压力,使肉芽过剩部分退平,上皮细胞随着向中心生长,伤口易于愈合。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6-2011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删除!
    三九中医药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17s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