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药网

  • 三九中药
  • 中医书籍
  • 民间偏方
  • 医学动态
  • 名医名家
  • 中药材
  • 中药方剂
  • 医案心得
  • 中医养生
  • 中医杂集
  • 两性健康
  • 中医针炙
  • 中医治疗
  • 中医文化
  • 中医药酒
  • 中医保健
  • 中医世界

酸碱平衡

 

作者:吴永志医师

除了利用四阶段饮食方式来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酸碱平衡也是促使人体健康重要的因素之一。当人体处于正常的弱碱性时,机体免疫力强,生病机会自然少。

酸碱值是测量身体血液呈酸性或碱性的计算尺度,这个尺度以0~14为测量刻度,7为中性,7以下为酸性,7以上则为碱性。最健康的血液酸碱值为7.35~7.4。我们出生时的酸碱值就是微碱,近乎完美的7.35中性境界,所有器官都很清洁、纯净,充满生命的活力。

然而在出生以后,历经几十年不断地累积酸性废物,加上垃圾食品、药物、化学饮料、空气污染等充斥,这些属于酸性的毒素,将原本我们体内平衡的酸碱性,慢慢转向偏酸性。于是酸性废物、毒素渐渐腐蚀、毒化我们的五脏六腑,甚至脑部、关节、血管等的健康细胞,这些遭受侵蚀破坏的细胞就会产生感染、发炎、肿大、堵塞血液的流通等,各种病变因而接踵出现,使我们的身体健康亮起红灯。

要知道身体的几兆细胞,无时无刻忙碌著新陈代谢的工作,制造新细胞来替代老旧将死的旧细胞,要完成新陈代谢的工作,每个细胞都要有充足的食物营养当做燃料,来生产生命所依赖的热能和能量。在这过程当中,身体也同时会生产酸性自由基和排泄出少量酸性废物,以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保持在一个内在清洁的环境中,那么新陈代谢运作时所生产的酸性自由基和酸性废物都能即时被分解掉,但如今受到内外污染的环境、复制荷尔蒙、基因改造、食物营养不良,再加上情绪紧张等因素,使得我们体内的酸性废物累积太多,因而不能全部被排除。

我们都很清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长期的饮食不当,当然会使身体内在感染发炎,加上外来毒物的侵蚀,我们的免疫系统军队就容易筋疲力竭,无法有效攻击入侵细菌、霉菌、病毒,而自癒系统也没有办法及时做好修补,久而久之,外来的菌毒有了立足之地,于是产生了以下的后果:

  • 外来菌毒将大量破坏其它细胞,这是癌症的开始。有时需要10~25年的潜伏期,才会被发现。

  • 血管壁受损发炎的细胞,将阻塞血液循环,带来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

  • 关节受损发炎的细胞,阻断了营养供给和废物的排泄,形成疼痛、关节炎。

  • 肝脏受损发炎的细胞,阻塞了血管将氧化的胆固醇带回肝脏,形成高胆固醇、中风。

  • 胰脏受损的细胞,不能有效分泌胰岛素,将葡萄糖送去身体所有细胞,形成高血糖、糖尿病。

由上述可知,酸性废物累积带来的疾病不胜枚举,几乎所有慢性病都由内在污染造成,内在污染实为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头号大敌。

当然,除了身体内在的污染,外在环境带来的酸性毒素,许多我们所吃进去的不当饮食、药物,再加上情绪紧张、工作和课业压力等因素,使我们身体酸碱值失去平衡。

这些酸性食物包括一切精制粉类所制作出来的食品,如面条、面包、包子、馒头、蛋糕、饼干等,还有象是糖果、蜜饯、汽水、咖啡、牛奶、乳酪、牛油、植物性奶油、冰淇淋、优酪乳等。另外,一切含有荷尔蒙的肉类,包括火腿、热狗、腊肉、香肠,以及透过煎、炒、烤、炸、烧等烹煮方式所煮出来的食物,都是属于酸性食物。

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其实可由日常饮食着手改善,只要多留意吃进去的食物的酸碱性,便可适时调整体内的酸碱性。

 

如何将酸性体质变为碱性体质?

  • 多吃碱性蔬果。(可参考下页“食物酸碱性分类表”)

  • 尽量不喝自来水,因为自来水属于酸性,在家中可喝净化过的中性蒸馏水。

  • 保持一天3~4次排便,晋代葛洪《抱朴子》一书中说:“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就是要我们不要吃太饱,并保持大便通畅。

  • 藉由适度的轻松运动让身体放松,减少情绪紧张。

  • 放慢生活的步调,偶尔可藉祈祷、静坐、冥想或宗教力量,达到心灵的平静。

食物酸碱性分类表

酸性食物

强酸性食物

蛋黄、乳酪、甜点、白糖、金枪鱼、比目鱼。

中酸性食物

火腿、培根、鸡肉、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

弱酸性食物

白米、花生、啤酒、章鱼、通心粉、葱、巧克力。

碱性食物

弱碱性食物

红豆、苹果、甘蓝菜、豆腐、包心菜、油菜、梨子、马铃薯。

中碱性食物

大豆、西红柿、香蕉、草莓、蛋白。梅子乾(由梅子所酿造成的各式蜜饯)、柠檬、菠菜、海苔、紫菜。

强碱性食物

葡萄、茶叶、海带、柑橘类、柿子、黄瓜、胡萝卜、甜菜根。

 

站长补充:

  • 本文摘自《不一样的自然养生法》原水文化出版社

回到页首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三九中药网,中医书籍,中药方剂,中药材,中医治疗,中药治疗
三九中药网 www.39yao.cn版权所有 ©2005-2010 粤ICP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