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三九中医药网→ 中医书籍 → 《黄帝内经太素》

    《 黄帝内经太素》全书


    《黄帝内经太素》寒热相移

    寒热相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得之厥气”,见《素问》卷十第三十七《气厥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十。自“三阳急为瘕”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下篇。


    肾移寒于脾,癕肿少气。

    五脏病传,凡有五邪,谓虚、实、贼、微、正等。邪从后来名虚邪,从前来名实邪,从所不胜来名微邪,从胜处来名贼邪,邪从自起名曰正邪。肾移寒于脾,此从不胜来也。谓肾脏得寒,传与脾脏,致令脾气不行于身,故发为痈肿。寒伤谷,故为少气也。

    平按:“脾”《素问》作“肝”,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肾移寒于脾,元起注云:肾伤于寒而传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则结为坚,坚化为脓,故为痈也。血伤气少,故曰少气。《甲乙经》亦作移寒于脾。王因误本,遂解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癕”《素问》、《甲乙》作“痈”,下同。注“病传”,袁刻作“内传”;“从胜处来”,袁刻作“从所胜来”。


    脾移寒于肝,癕肿筋挛。

    脾得寒气,传与肝脏,名曰微邪。以脾将寒气与肝,肝气壅遏不通,故为痈肿。肝以主筋,故肝病筋挛者也。


    肝移寒于心,狂鬲中。

    肝得寒气,传于心脏,名曰虚邪。肝将寒气与心,心得寒气,热盛神乱,故狂鬲也,心气不通也。

    平按:《素问》“鬲”作“隔”。


    心移寒①于肺,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得寒气,传与肺者,名曰贼邪。心将寒气与肺,肺得寒发热,肺焦为渴,名曰肺消。饮一升,溲一升,可疗;饮一升,溲二升,肺已伤甚,故死也。

    平按:《素问》“肺消”二字重,《甲乙》作“为肺消,肺消者”。

    ①“移寒”,萧本原作“寒移”。今据仁和寺本改。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下坚,水气客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裹囊②,治主肺者。

    肺得寒气,传与肾脏,名曰虚邪。肺将寒气与肾,肾得涌水,大肠盛水,裹于①腹中,如帛囊浆壶。以肺寒饮为病,故疗于肺也。

    平按:“腹下坚”,《素问》“下”作“不”,《甲乙》作“按其腹不坚”,“则鸣”作“肠鸣”。“如裹囊”《甲乙》作“如囊裹浆”,《素问》作“如囊裹浆,水之病也”,无“治主肺者”四字。

    ②“囊”,萧本原作“壶”。查仁和寺本,此字下部略残,初看似“壶”,细辨则实为“囊”字,今改为“囊”字,与注文及“平按”合。

    ①“于”,萧本原作“如”。今据仁和寺本改。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脾受热气,传之与肝,名曰微邪。脾将热气与肝,肝血怒盛伤,为惊怖衄血也。


    肝移热于心,则死。

    肝受热气,传之与心,名曰虚邪。肝将热气与心,心中有神,不受外邪,故令受邪即死也。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心受热气,传之与肺,名曰贼邪。心将热气与肺,肺得热气,膈热消饮多渴,故曰膈消也。

    平按:“鬲”《甲乙》作“膈”。


    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

    胞,女子胞也。女子胞中有热,传与膀胱尿胞,尿脬得热,故为淋病尿血也。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靡。

    隔,塞也。膀胱,水也。小肠,火也。是贼邪来乘,故小肠中塞,不得大便。热上冲,口中烂,名曰口靡。靡,烂也,亡②之反。

    平按:《素问》“膈”作“鬲”;“靡”作“糜”,《甲乙》亦作“糜”。

    ②“亡”,萧本原作“止”。今据仁和寺本改。人卫本注:日抄本亦作“亡”。


    肺移热于肾,传为素痉。

    肺受热气,传之与肾,名曰虚邪。肺将热气与肾,肾得热气,名曰素痉之病。素痉,强直不能回转。

    平按:“素痉”《素问》、《甲乙》作“柔痓”。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辟死,不可治。

    肾受热气,传之与脾,名曰微邪。肾将热气与脾,脾主水谷,故脾得热气,令肠中水谷消竭,所以肠虚,辟疊不通而死。

    平按:“辟”《素问》、《甲乙》作“澼”。又“肺移热于肾”两节,《素问》、《甲乙》在“胞移热于膀胱”上。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密疝为沉。

    小肠得热,传与大肠,名曰贼邪。小肠将热气与大肠为病,名曰密疝。大肠得热,密涩沉而不通,故得密沉之名也。

    平按:“密疝”《素问》、《甲乙》作“虙瘕”,王注谓:“虙与伏同,血涩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行,故云为虙瘕为沉也。”与杨注异。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胃之食亦。

    大肠得热,传与胃者,名曰虚邪。大肠将热与胃,胃得热气,实盛消食,故喜饥多食。以其热盛,食于于胃,不作肌肉,故瘦。亦,义当“易”也,言胃中热,故入胃之食变易消无,不为肌肉,故瘦。

    平按:“而瘦,入胃之食亦”,《素问》“胃”作“谓”,《甲乙》作“而溲,名曰食□”。


    胃移热于胆,名曰食亦。

    胃得热气,传之与胆,从不胜来,名曰微邪。胃将热气与胆,胆得于胃谷之热气,令胆气消易,仍名食易。

    平按:“名曰”《素问》作“亦曰”,《甲乙》作“亦名”。


    胆移热于脑,则辛烦鼻淟,鼻淟者,浊涕下不止,传为衄□瞑目,故得之厥气。

    淟,他典切,垢浊也。□,已③结反,目眵也。脑髓属肾,胆得热气,传之与脑,从前而来,名曰实邪。胆将热气与脑,脑得胆之热气,鼻烦辛酸,流于浊涕,久下不止,传为鼽衄眵瞑也。瞑,开目难也。此胆传之病,并因逆热气之所致也。

    平按:《素问》、《甲乙》“烦”作“頞”;“淟”作“渊”。“厥气”《素问》作“气厥”,《甲乙》无“气”字。注“烦”,袁刻作“频”;“并因”,袁刻误作“并目”。

    ③“已”,人卫本注曰:疑“亡”之误。


    三阳急为瘕,

    瘕,谓女子宫中病,男子亦有瘕而为病。凡脉急者,多寒。三阳,谓太阳。候得太阳脉急,为是阴胜多寒,男子为瘕,女子为石瘕之病。

    平按:《素问》“为”下有“三阴急为疝”五字。注“瘕,谓”,“谓”字袁刻脱。


    二阴急为痫厥,

    二阴,少阴也。候得少阴脉急,是为阳与阴争,发为小儿痫病,手足逆冷也。


    二阳急为惊。

    二阳,阳明也。阳与阴争,少阴胜,发大小人惊也。

    平按:《素问》新校正云:“三阳急为瘕至二阳急为惊,全元起本在《厥论》,王氏移在《大奇论》。”据此,则全本与本书合。

    把 "寒热相移"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 [黄帝内经太素] 经脉厥
    下一篇: [黄帝内经太素] 厥头痛
    最新中药文章
  • 牛黄生肌散
  • 春季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忌食...
  • 水蛇
  • 月桂子
  • 扁鹊
  • 小黄构
  • 辰砂天麻圆
  • 大宁散
  • 大青汤
  • 槲叶散
  • 龙虎丸
  • 天南星煎丸
  • 野菊煎剂
  • 清胆化石汤
  • 龙胆泻肝汤加减
  •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