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莪术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莪术

    《*辞典》

    【拼音名】é Shù

    【英文名】Rhioxma Curcumae Aeruginosae

    【别名】蓝心姜、黑心姜、姜七

    【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aerugionosa Roxb.的根茎。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秋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叶椭圆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60cm,宽10~15cm,中部常有紫班;叶柄较叶片为长。花茎由根茎单独发出,常先叶而生;穗状花序长约15cm;苞片多数,下部的绿色,缨部的紫色;花萼白色,顶端3裂;花冠黄色,裂片3,不等大;侧生退化雄蕊小;唇瓣黄色,顶端微缺;药隔基部具叉开的矩。蒴果狼状三角形。花期3~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溪旁及林边等的阴湿处。主产广西、四川。

    【性状】

    根茎圆锥形,上端较尖,下端钝圆,长2~6cm,直径2~3cm。表面淡黄色,稍皱缩,有明显的环节,节上有鳞片样叶柄残基,并有圆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绿色,内皮层环圆形,中柱占大部分。气微香,味苦辣。

    干燥的根茎,呈卵圆形或纺锤形,质坚实而重,极难折断,破开面灰褐色至黄绿色,角质状,有光泽,并有一黄白色环及白色的筋脉小点。稍有香气,鼓掌微苦而辛。以个均匀、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根茎含挥发油,油中含的成分有莪术呋喃酮(curzerenone)、表莪术呋喃酮(epicurzerenone)、莪术呋喃烃(curzenene)、莪术双酮(curdione)、莪术醇(curcumol)、樟脑、龙脑等。

    【性味】苦辛,温。入肝、脾经。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血瘀腹痛、肝脾肿大、心腹胀痛,积聚,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饮食积滞。(1)行气止痛,破血消积:用于气滞血瘀之经闭、胸胁痛、腹痛及症瘕肿块等。常配三棱。(2)消食化积:用于饮食积滞之胃腹胀痛,常配焦麦芽、焦槟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气血两虚,脾胃薄弱无积滞者慎服。孕妇忌服。

    【摘录】《*辞典》

    页首↑

    莪术

    《中国药典》

    【拼音名】é Shù

    【英文名】RHIZOMA CURCUMAE

    【别名】温莪术、蓬莪术、山姜黄、芋儿七、臭屎姜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Lee et C. F. 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

    【性状】

    蓬莪术:呈卵圆形、长卵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长2~8cm,直径1.5~4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上部环节凸起,有圆形微凹的须根痕或有残留的须根,有的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类圆形的侧生根茎痕,有的可见刀削痕。体重,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广西莪术:环节稍凸起,断面黄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黄色粉末,内皮层环纹黄白色。

    温莪术:断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黄色至黄棕色粉末。气香或微香。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有时已除去。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较宽,维管束外韧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维管束较小,排列较密。薄壁细胞充满糊化的淀粉粒团块,薄壁组织中有含金黄色油状物的细胞散在。

    【炮制】

    莪术:除去杂质,略泡,洗净,蒸软,切薄片,干燥。

    醋莪术:取净莪术,照醋煮法(附录Ⅱ D)煮至透心,取出,稍凉,切厚片,干燥。

    【性味】辛、苦,温。

    【归经】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燀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用法用量】6~9g。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蓬莪术

    《*辞典》

    【出处】侯宁极《药谱》

    【拼音名】Pénɡ é Shù

    【别名】蓬莪茂(《药性论》),蒁药(《唐本草》),蓬莪蒁(《日华子本草》),广茂(《珍珠囊》),蓬术(《普济方》),莪蒁(《本草备要》),蓬蒁(《本经逢原》),羌七(《生草药性备要》),广术(《本草求真》),黑心姜(《岭南采药录》),文术(《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姜科植物莪术的根茎。秋、冬均可采挖,去净泥土,蒸熟后,晒干,除净毛须及杂质。

    【源形态】

    莪术(《医学入门》),又名:山姜黄、绿姜。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卵圆形块状,侧面有圆柱状的横走分枝,根系细长,末端膨大成长卵形块状。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狭卵形,长13~24厘米,宽7~11厘米,叶脉中部具紫色晕;叶柄长约为叶片的1/3,下延成鞘,叶耳形小。圆柱状穗状花序,长约14厘米,具总梗,花密;苞片卵圆形,顶端苞片扩展,亮红色,腋内无花;花萼白色,具3钝齿;花冠裂片3,上面1片较大,顶端略成兜状,唇瓣圆形,淡黄色,先端3浅圆裂,中间裂瓣先端微缺。蒴果卵状三角形,光滑。种子长圆形。具假种皮。花期3~5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间或村边林下草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台湾、云南、四川等地。主产于广西、四川。此外,福建、广东、浙江、云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茎,呈卵圆形或纺锤形,长约3~5厘米,直径约1~3厘米。外皮灰黄色至棕黄色,略有皱纹,有环形的节,节上有须根痕迹。质坚实而重,极难折断,破开面灰褐色至黄绿色,角质状,有光泽,并有一黄白色环及白色的筋脉小点。稍有香气,味微苦而辛。以个均匀、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

    根茎含挥发油1~1.5%。油中主成分为倍半萜烯类。

    从根茎分得的倍半萜有蓬莪术环氧酮、蓬莪术酮、蓬莪术环二烯、蓬莪术烯、蓬莪术环二烯酮、异蓬莪术环二烯酮、蓬莪术烯酮、表蓬莪术烯酮、姜黄二酮、姜黄醇酮、姜黄环氧薁烯醇、原姜黄环氧薁烯醇、异姜黄环氧薁烯醇、姜黄环氧薁醇、姜黄薁二醇。还含姜黄素、去氢姜黄二酮。干根含淀粉约64%。

    【药理作用】

    ①抗肿瘤作用

    口服及腹腔注射莪术注射液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但口服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则无效。

    ②抗菌作用

    挥发油试管内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

    ③其他作用

    对消化道的作用与生姜相似,能直接兴奋胃肠道,偶有用于气胀性绞痛。

    【炮制】蓬莪术: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置笼屉内蒸透取出,切片晒干。醋莪术:拣去杂质,洗净,置锅中加醋与热水使浸没,用文火煮透,捞出,晾至六成干,切薄片;阴干。(每莪术100斤,用醋10~20斤)

    【性味】

    苦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苦辛;温,无毒。"

    ②《医学启源》:"味苦,平。"

    【归经】

    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厥阴肝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治心腹胀痛,癥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

    ①《药性论》:"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以酒醋摩服。"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等。"

    ③《开宝本草》:"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丈夫奔豚。"

    ④《医学启源》:"主心膈痛。"

    ⑤王好古:"通肝经聚血。"

    ⑥《品汇精要》:"破积聚。"

    ⑦《医学入门》:"能逐水,治心痹病,破气痞。"

    ⑧《本草通玄》:"专走肝家,破积聚恶血,疏痰食作痛。"

    ⑨《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消肿,散瘀止痛。亦能止血理跌打。"

    ⑩《会约医镜》:"治气滞膨胀,气肿,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

    气血两虚,脾胃薄弱无积滞者慎服,孕妇忌服。

    ①《日华子本草》:"得酒醋良。"

    ②《本草正》:"性刚气峻,非有坚顽之积,不宜用。"

    【附方】

    ①治一切冷气,抢心切痛,发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时发者:蓬莪术二两(醋煮),木香一两(煨)。为末,每服半钱,淡醋汤下。(《卫生家宝方》)

    ②治小肠脏气非时癌不可忍:蓬莪茂,研末,空心,葱酒服一钱。(《杨氏护命方》)

    ③治奔豚疝瘕;蓬莪术、肉桂、小茴香各等分。为末服。(《本草汇言》)

    ④治吞酸吐酸:蓬莪术一两,川黄连五钱(吴茱萸五钱,同煮,去吴茱萸)。水煎服。(《丹溪心法》)

    ⑤治妇人血气痛游走及腰痛:蓬术(切片)、干漆(研碎)各二两。上同炒令漆焦香,取出漆不用,只用蓬术为末,温酒调下三钱,腰痛用胡桃酒下,游走痛,冷水调下。(《普济方》)

    ⑥治经来未尽,遍身潮热,口渴,小腹疼痛,头痛:三棱(醋炒),莪术(醋炒)、红花、牛膝、苏木。水煎,空心服。(《秘传内府经验女科》莪术散)

    ⑦治气不按续,气短,兼治滑泄及小便数:篷莪茂一两,金铃子(去核)一两。上为末,更入硼砂一钱,炼过研细,都和匀,每服二钱,盐汤或温酒调下,空心腹。(孙用和·正元散)

    ⑧治上气喘急:蓬莪茂五钱。酒一盏半,煎八分服。(《保生方》)

    ⑨治霍乱吐利欲死:蓬莪术、藿香、滑石、槟榔、厚朴、葱头。水煎冷服。(《马氏小品》)

    【名家论述】

    ①《本草图经》:"蓬莪茂,古方不见用者,今医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与荆三棱同用之良,妇人药中亦多使。"

    ②《汤液本草》:"蓬莪茂色黑,浓气中之血,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故孙用和治气短不能接续。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汤内多用此也。"

    ③《纲目》:"郁金入心,专治血分之病;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蓬莪蒁入肝,治气中之血,稍为不同。按王执中《资生经》云,执中久患心脾疼,服醒脾药反胀,用篷莪蒁面裹炮熟研末,以水与酒醋煎服立愈,盖此药能破气中之血也。"

    ④《本草经疏》:"心腹痛者,非血气不得调和,即是邪客中焦所致,中恶疰忤,皆由气不调和,脏腑壅滞,阴阳乖隔,则疫疠疰忤得以凭之。茂气香烈,能调气通窍,窍利则邪无所客而散矣。解毒之义,亦同乎是。其主霍乱冷气吐酸水,及饮食不消,皆行气之功也,故多用酒磨。又疗妇人血气结积,丈夫奔豚,入肝破血行气故也,多用醋磨。郁金入心亦入肝,专主血分.亦散肝郁。茂与三棱专能行气破积。姜黄行气破血,入脾为多。""篷莪茂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之所长,若夫妇人小儿,气血两虚,脾胃素弱而无积滞者,用之反能损真气,使食愈不消而脾胃益弱,即有血气凝结,饮食积滞,亦当与健髀开胃、补益元气药同用,乃无损耳。"

    ⑤《医家心法》:"广茂即莪术。凡行气破血,消积散结,皆用之。属足厥阴肝轻气分药,大破气中之血,气血不足者服之,为祸不浅。好古言孙尚药用治气短不能接续。(《经》言短气不足患者下之,盖此之谓也。然中气虚实天渊,最宜详审。)此短字乃是胃中为积所壅,舒气不长,似不能接续,非中气虚短不能接续也。若不足之短而用此,宁不杀人。"

    【临床应用】治疗子宫颈癌:采用蓬莪术注射液以局部病灶注射为主,配合静脉用药,观察早、晚期各型宫颈癌共80例;其中早期患者平均用药9个月左右,晚期患者平均治疗6个月左右。结果临床近期治愈(局部肿瘤消失,病理检查未见癌组织,3次阴道涂片阴性,周围浸润组织消退或被控制,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80例;显效(局部肿瘤消退1/2以上,周围浸润组织被控制,自觉症状明显好转)15例;有效(局部病灶缩小,周围浸润组织被控制,自觉症状好转)14例;无效(自觉症状及客观检查无改变或病情恶化)21例。以对早期(原位、Ⅰ期、Ⅱ期)和菜花型、溃疡型疗效较好,而对晚期(Ⅲ、Ⅳ期)及放疗后复发者疗效较差。用法:局部注射用扁桃体注射器,将针头插入病灶组织内或基底层,由浅入深将萄液均匀地送到病灶内,以药液不漏出为准,深度达病灶基底层,在肉眼看来病灶周围似乎正常的一些组织也最好同时给药。如果药液有漏出,则效果便不理想。局部注射用的制剂主要有:㈠100%莪术挥发油水溶液,每次10~30毫升;㈡10%莪术挥发油醇溶液,每次2~4毫升;㈢5%莪术挥发油乳浊液,每次5~10毫升。均每日注射1次。静脉注射用20%复方莪术挥发油水溶液,每日1次,每次100~300毫升,静脉注入或点滴;总量可用9000~10000毫升(一个疗程)。据观察,癌组织局部注射,用100%莪术注射液可在15天内出现局部病灶坏死;用10%莪术挥发油醇溶液或5%莪术挥发油乳浊液,则大部分在2~3天内出现局部病灶坏死。故临床用莪术挥发油醇溶液及乳浊液时,当病灶组织出现完全坏死后,可改用100%莪术注射液局部注射;当坏死组织不能自然脱落时可用组织钳或剪刀取下,并对周围组织继续进行注射,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炎症样反应亦不必停药。有些病人开始治疗时病灶并不十分严重,而当几次用药后,病灶更为明显;这是局部巳被浸润的组织在药液作用下显露出来的结果,而非病情发展,应继续用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局部组织不再发生坏死,仅仅是红肿炎症样反应,组织松软,接触不出血,此时即可停药观察;大约停药后1周左右,红肿炎症样反应消失,新生上皮复生,可进行病理复查。实践证明,莪术注射液局部注射,可使癌组织变性、坏死、脱落、萎缩、溶解及消失,而对癌旁的正常组织则无明显损害,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副作用:莪术挥发油醇溶液局部注射疼痛,改用乳浊液疼痛减轻,但用药时口腔均有酸辣气味,药液推入过快时可出现头晕。所有患者治程中血常规检查均无变化;部分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亦无影响。

    【摘录】《*辞典》

    页首↑

    广西莪术

    《*辞典》

    【拼音名】Guǎnɡ Xī é Shù

    【英文名】RhizomaCurcumae Kwangsiensis

    【别名】桂莪术、毛莪术

    【来源】为姜科植物桂莪术Curcuam kwangsiensis S.G.Leset C.F.Liang的根茎。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10cm。叶片4~7,二列,长椭圆形,长8~13cm;樱部苞片长椭圆形,先端粉红色至淡紫色,腋内无花,中下部苞片卵圆形,淡绿色,腋内有花2至数朵;萼筒白色;花冠近漏斗状,长约2.5cm,花瓣3,粉红色,长圆形,上方一片较大,先端成兜状;微生退化雄蕊形态与花瓣相似,淡黄色。花期4~9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地、沟边、林缘,野生或栽培。主产广西。

    【性状】根茎长圆形或长卵形,长3.5~7cm,直径1.5~3cm,基部圆钝,顶端钝尖。表面黄棕色至灰色,光滑,环节明显或不见,有点状须根痕或残留须根,两侧各有一列下陷的芽痕和根茎痕。质坚重。气香、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a-蒎烯、莰烯、蒎烯、柠檬烯、1-8-桉油素、a-松油烯、芳樟醇、龙脑、樟脑、乙酸芳樟酯、丁香酚等。

    【性味】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见"莪术"。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莪术"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峨嵋耳蕨
    ·下一篇:鹅肉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蛇床子宇陀萨玛·元丹贡布恽铁樵温病兼下痢牛黄凉膈丸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加减冬季宜喝哪些粥秋季呼吸系统疾病痰饮较盛者...白蔹半边莲香雷散枸杞子银杏叶猫爪草接骨木大发汗飞龙掌血地柏枝核桃青龙皮肾气丸夏季防毒虫咬类皮炎秋季饮食选吃糙米夏季糖尿病患者忌食罗汉果四陈汤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鱼脑石黄皮血藤树地瓜石霜紫花景天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