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六篇

时间:2009-10-18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点击: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肺咳不已,则流于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而遗矢也。
 
    心咳不已,则流于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肝咳不已,则流于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脾咳不已,则流于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肾咳不已,则流于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而遗溺也。
 
    久咳不已,则移于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也。
 
    咳而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急,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此为虚咳,病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芜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赢人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麻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大枣七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n9 7 3 1 2 3 4 5 6 7 4 8 :